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笔记 > 正文内容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

cuijijun2个月前 (02-13)图书笔记496

1. 作者背景

生平

本书作者是行龙,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史研究,在区域社会史、环境史等领域成果丰硕。行龙教授在山西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学位,后师从著名历史学家乔志强先生,获博士学位。他扎根于中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地域社会发展脉络,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多元面貌。除《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外,还著有《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走向田野与社会》等多部学术著作,为推动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写作风格

行龙的写作风格严谨、实证。在本书中,他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细致的分析,深入探讨淮北地区社会生态变迁。行文逻辑清晰,从不同维度展开研究,无论是对历史文献的引用,还是对实地调查资料的运用,都精确恰当,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同时,在保证学术性的前提下,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学术观点,使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过程与内在逻辑。

写作动机

淮北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然而其社会生态变迁长期未得到系统深入研究。行龙教授创作此书,旨在揭示淮北地区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下,因各种因素导致社会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历程。通过研究这一“局部”地区的变迁,不仅能深入了解淮北自身的发展脉络,还能从微观层面为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提供新视角,为区域社会史、环境史研究提供典型案例,同时引发人们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的思考。

2. 书籍概述

主题

本书围绕淮北地区社会生态变迁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淮北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当地民众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淮北作为“局部”地区在国家整体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牺牲与面临的困境。

主要内容

书中首先阐述了淮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为后续分析社会生态变迁奠定基础。随后,从多个角度详细剖析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过程与原因。在政治方面,探讨了历代王朝的政策导向对淮北地区的影响,如漕运、盐政等政策如何塑造了淮北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经济上,研究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变迁,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过度的农业垦殖导致森林植被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在生态环境层面,分析了淮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当地民众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生存策略。同时,关注到人口因素对社会生态的作用,包括人口的增减、迁移等如何改变淮北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此外,通过对民间文化、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展现社会生态变迁在文化层面的反映,如特定的民俗文化如何因社会生态变化而产生、演变。

3. 详细内容

章节摘要

第一章:淮北的自然与历史

**主要内容**:介绍淮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特征,阐述其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演变和重要历史事件,梳理淮北地区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脉络,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地位。

**关键点**:为全书研究搭建地理与历史框架,使读者了解淮北地区的基本情况,明白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背景,为后续探讨社会生态变迁提供基础。

第二章:政治因素与淮北社会生态

**主要内容**:分析历代王朝的漕运政策对淮北地区的影响。漕运的发展使淮北成为重要的运输通道,带动了沿线城镇的兴起,但也因过度依赖漕运,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同时,探讨盐政对淮北经济和社会的塑造作用,盐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人口分布、商业活动以及地方势力的形成。此外,研究政治中心的转移对淮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冲击,如政治中心远离淮北后,该地区在资源分配、政策支持等方面逐渐处于劣势。

**关键点**:揭示政治因素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中的导向性作用,展现政策对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说明政治与社会生态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三章: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

**主要内容**:研究淮北地区农业发展历程,从传统农耕技术到大规模垦殖活动,分析过度垦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淤塞等。探讨手工业在淮北的发展,如纺织业、陶瓷业等,以及手工业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的影响。同时,分析商业活动与交通条件的相互关系,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的过度集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关键点**:阐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对生态造成的破坏,以及生态变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反作用,凸显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章:自然灾害与淮北民众生活

**主要内容**:统计并分析淮北地区历史上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类型(如洪涝、干旱、蝗灾等)及其成因。探讨自然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人口生存造成的严重影响,如农作物减产、人口死亡与迁移等。同时,研究淮北民众在长期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形成的应对策略,如修筑堤坝、储备粮食、组织互助等,以及这些策略对当地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关键点**:展现自然灾害对淮北社会生态的巨大冲击,以及民众在困境中的应对智慧,揭示自然灾害与社会生态、民众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灾害应对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关联性。

第五章:人口变动与社会结构调整

**主要内容**:研究淮北地区历史上人口的增减变化,分析导致人口变动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策等。探讨人口迁移对淮北社会结构的影响,如外来人口的融入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文化习俗,人口的流出则导致劳动力短缺、土地荒芜等问题。同时,分析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阶层变化和社会关系调整。

**关键点**:强调人口因素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人口变动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进而推动社会生态的演变,揭示人口与社会生态之间的动态关系。

第六章:社会生态变迁与文化传承

**主要内容**:探讨淮北地区民间文化在社会生态变迁过程中的演变,如民间信仰、民俗节日、民间艺术等如何因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研究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态变迁中的作用,如宗族组织、商会等在应对社会变革、组织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的功能。同时,分析社会生态变迁对民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在生存压力下,民众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等发生的变化。

**关键点**:从文化层面深入剖析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展示文化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文化传承与演变是社会生态变迁的重要体现,凸显文化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主要人物(本书以区域社会研究为主,人物多为群体形象)

**淮北普通民众**:作为主要群体形象,他们是社会生态变迁的直接承受者和应对者。在自然灾害、政策变动、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下,其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承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通过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展现社会生态变迁对基层民众的具体影响,以及民众在困境中的适应与抗争。

**地方官员与士绅**: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中扮演重要角色。地方官员执行国家政策,其施政行为影响着淮北地区的发展方向。士绅作为地方精英,在组织民众应对灾害、参与地方事务管理、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淮北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事件

**漕运的兴衰**:漕运的兴起使淮北地区成为重要交通枢纽,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城镇繁荣;而漕运的衰落则导致淮北经济陷入困境,人口外流,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这一事件贯穿淮北历史发展,深刻影响了当地社会生态的演变。

**大规模农业垦殖**:为满足人口增长和国家赋税需求,淮北地区进行大规模农业垦殖。这一活动短期内促进了农业发展,但长期来看,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加剧等,改变了淮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模式。

**重大自然灾害**:如某一时期的特大洪涝或干旱灾害,对淮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口生存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些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迁移,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同时促使民众形成特殊的应对策略和文化现象,深刻影响了淮北地区的社会生态。

4. 主题与理念

主要主题

**区域社会生态变迁**:全面系统地研究淮北地区在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社会生态各要素(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生态环境等)的变迁过程,揭示区域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国家与地方关系**:探讨国家政策对淮北这一局部地区社会生态的深刻影响,展现地方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下的被动适应与调整,以及地方因素对国家政策实施效果的反作用,揭示国家与地方在历史发展中的互动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淮北地区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理念与信息

作者通过《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传达出区域社会发展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理念。淮北地区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国家整体发展进程中,局部地区可能因各种原因面临发展困境,做出牺牲。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会导致生态恶化,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希望通过对淮北地区的研究,为区域社会史、环境史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引起学界和社会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5. 文学手法(本书为学术著作,文学手法运用相对较少,但在阐述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大量引用历史文献、方志、档案等资料,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各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使研究内容具有坚实的历史依据,增强了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多学科融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淮北社会生态变迁,全面展现区域社会发展的复杂面貌,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案例分析与综合论述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既通过具体案例(如某次自然灾害、某项政策实施等)深入剖析社会生态变迁的某一方面,又从宏观层面综合论述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整体过程和内在逻辑,使读者既能了解具体细节,又能把握全局。

6. 关键引用

“淮北之地,虽处南北之交,然因漕运、盐政之故,其兴衰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此句点明淮北地区发展与国家政策的紧密联系,强调国家政策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中的重要导向作用,体现本书对国家与地方关系的研究视角。

“过度垦殖,山林渐稀,水土失固,旱涝之灾频仍,淮北生态之变,实为人祸所致。” 该引用指出淮北地区生态恶化的人为原因,强调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凸显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

7. 批判性分析

优点

**研究视角独特**:选取淮北这一相对较少被系统研究的区域,从社会生态变迁的角度切入,为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案例,丰富了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内容。

**资料丰富详实**: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实地调查资料等,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使研究成果具有坚实的资料基础,可信度高。

**多学科研究方法**:融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从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多个维度分析问题,全面展现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复杂过程,使研究具有深度和广度,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研究范式。

不足之处

**部分内容深度挖掘不够**:在某些问题的探讨上,如淮北地区社会生态变迁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虽有所提及,但分析不够深入,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区域间相互关系的读者来说,略显不足。

**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稍弱**:虽然本书的研究对现实问题具有一定启示,但在直接针对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保护等现实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方面,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历史研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与其他区域社会史研究著作相比,《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在研究视角和多学科融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区域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在内容深度拓展和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方面,相较于一些注重区域间联系和现实应用的著作,存在一定提升空间。总体而言,对于对中国区域社会史、环境史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本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见解。

8. 读者收获与应用

知识与启发

读者可以系统学习到淮北地区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态变迁过程,拓宽对中国区域历史的认知。从书中获得启发,认识到区域社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然、政治、经济等,且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同时,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政策对地方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实际应用

在学术研究领域,为区域社会史、环境史、经济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研究方法借鉴。例如,在研究其他地区社会生态变迁时,可以参考本书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和资料运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本书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使其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生态保护政策时,更加注重地区差异,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普通读者,增强对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理解国家政策对地方发展的影响。

9. 个人反思

阅读《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让我对区域社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对历史的认识多停留在宏观层面,通过本书对淮北这一局部地区的深入研究,我深刻体会到区域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淮北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历了社会生态的巨大变迁,这使我认识到历史发展并非是整齐划一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意识到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更引发了我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

10. 主要句子

“淮北地区之社会生态,于政治、经济、自然诸因素交织影响下,历经沧桑变迁,呈现独特发展轨迹。” 表达作者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原因和特点的观点,强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淮北社会生态的独特变化,体现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

“区域发展之考量,当兼顾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以史为鉴,方可寻得可持续发展之道。” 此句体现作者通过对淮北地区研究得出的关于区域发展的思考,强调区域发展要平衡生态与经济关系,以历史经验指导现实发展,传达本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内酷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neikuw.com/?id=250

分享给朋友: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 的相关文章

《永通万国:货币与历代兴衰》

1. 作者背景 生平 由于缺乏具体信息,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在货币史、经济史领域造诣深厚的学者,或是对历史与货币关系有深入研究的资深历史爱好者。若为学者,可能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凭借丰富的学术资源与研究经验,对货币与历代兴衰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若是历史爱好者,或许通过长期的自主...

《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人:从但丁到伽利略》

1. 作者背景 生平 假设本书作者是一位专注于文艺复兴历史研究的资深学者。可能在知名大学攻读文艺复兴时期历史、艺术史或相关专业,并取得博士学位。长期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深入挖掘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历史文化。通过多年对原始文献、艺术作品、历史档案的钻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重要的“性”:给青年人的9堂性教育课》

1. 作者背景 生平 推测作者可能是性教育领域的专家,或许在高校、专业教育机构从事性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也可能是在医疗卫生系统中专注于性健康方向的专业人士,凭借接触大量性健康案例的经历,深知青年人在性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无论是哪种背景,都对推动青年人正确认识...

《水流云在:我的西南联大岁月》

1. 作者背景 生平 由于缺乏特定信息,推测作者可能是西南联大的校友。或许是一位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凭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发展;也可能是一位文化界人士,受西南联大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投身文化创作、教育等相关工作。无论何种身份,作者都对西南联大那段岁月怀有...

《人类与象征》

1. 作者背景 生平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75 年出生于瑞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对哲学、神话和宗教表现出浓厚兴趣。他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后转向精神病学领域。荣格曾与弗洛伊德密切合作,但后来因观点分歧而分道扬镳,创立了...

《女权与女性:凯瑟琳·安·波特及其塑造的女性形象》

1. 作者背景 生平 鉴于缺乏关于《女权与女性:凯瑟琳·安·波特及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作者的明确信息,从书名的研究方向推测,作者大概率是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尤其专注于女性文学、美国文学方向。可能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凭借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底与对凯瑟琳·安·波特作品的长期钻研,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