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第一次伤害未被重视,第二次伤害会接踵而至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实验,他找来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靠在了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里,而另一辆则停在了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两辆车都被摘除了车牌,并打开了顶棚。
结果,停在布朗克斯区的那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更有意思的是,津巴多后来用锤子将这辆车的车窗敲下一个大洞,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
基于这个实验反映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问题,1982年,由政治学家詹姆斯·威尔逊与犯罪学家乔治·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他们认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则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用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如果一栋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被人打碎了,并且这扇玻璃并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那么别人很快就会认为打破这些窗户是没有关系的,于是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时间长了,这栋建筑物的窗户就会支离破碎——这些破窗户将会给人带来一种混乱无序的感觉,于是犯罪就在这种现象下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本来是一个关于犯罪的现象总结,在维持社会安定上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例如,纽约市交通警察局前局长布拉顿就曾经以“破窗效应”为准则,针对纽约市地铁犯罪率的逐渐提高趋势,要求所有的交警集中起来大力打击地铁逃票现象。
随着打击逃票力度的扩大,警察们发现,每七个逃票者中就有一个是通缉犯;每二十个地铁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携带凶器者。结果,因为逃票现象受到遏制,纽约市地铁犯罪率竟然也逐步下降,治安开始大大好转。
西方有句民谣,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效应的内涵:“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不要对微小的事件视而不见,无论一个问题或事件乍一看多么微小,可是经过不断的演化与放大,就有可能对未来造成极其重大的影响——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破窗效应这样的人性弱点——面对最开始细微的瑕疵不注意管控与修正,总是等到了这个“破碎的窗户”再也无法修复的时候,才开始后悔自己最开始的视而不见。
破窗效应不仅仅存在于犯罪环境之中,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中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举个例子,在一段感情里,一个人一旦被伤害了一次,那么就极有可能被伤害第二次或更多次。换句话说就是,如果第一次受伤害时你选择原谅,那么第二次伤害很可能接踵而至。因为很多矛盾都是一天天积累下来,然后在一段关系中慢慢扩散的。而很多不满与埋怨,也都源于第一次矛盾。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对伴侣之间发生了口角,吵着吵着就会开始翻旧账,将曾经发生过的争吵、未解决的问题扯出来争执不下。
一段情感关系之中,如果一对情侣用分手来要挟对方,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事实上,第一次说分手就使这段关系产生潜在的破裂因素了。只要你允许你另一半打破双方关系中的“一扇窗子”,很快,他或她就会打破更多的“窗子”。有了第一次的夜不归宿,就会有接下来更多的彻夜不归——一个危险迹象如果不能及时阻止,那么就会演变得越来越突破底线,问题自然也会越积越大。
当然,破窗效应也不是完全无法防范,从理论上来看,想要根治破窗效应,那就不要让窗户被破坏,一旦发现窗户破了,就马上修复它。对应到感情生活之中,便是在两个人的关系出现小问题时,不要忽视它。因为一旦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就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更严重的问题。
感情是需要呵护的,如果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放任两人之间的问题越变越严重,或者因为暂时没办法解决而选择压抑它,都只会让这段感情出现裂痕,而感情上一旦出现裂痕又不去修复,那么这一丝裂痕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变得无法修复,从而引起日后彻底破碎的危机。
我们应该明白,在情感关系之中,最需要做的无非就是重视对方的感受与及时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些,看起来很轻松,其实需要你对人的心理有着清醒的把握,更需要两个人抱着更理智、更通透的心态,共同促进亲密关系的改善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