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 正文内容

名片效应:所谓合适,大多是因为三观相似

内酷网2年前 (2021-12-03)读书笔记1580

时下,如果我们经常关注娱乐八卦,就难免听到“人设”这个词。它本来是“人物设定”一词的简称,一般是创作虚构类作品才会用到。不过,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心理名词——专门用来形容现实中公众人物按照受众喜好塑造出的某一形象,或是性格特征中最鲜明的一点或几点。  

明星或是其他公众人物塑造自己的“人设”当然不是无聊之举,因为这些鲜明的特质可以在恰当的受众群体中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这是有意识地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时,一方基于已知的对方信息,展露出自己与对方所具备的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喜好、态度等,对方往往会愿意迅速与其接近,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现象。  

在明星们构建自己的“人设”,并让其发挥吸引或稳固粉丝群体作用的过程中,尽管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等,但这些“人设”确实大多是根据社会风气、粉丝喜好、非粉丝认同度等影响因素最终确定的。  

名片效应为什么容易起作用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下述角度来进行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遵循着自己为人处世的一套观念、理论、方法,也自然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于是,当我们接触到那些符合自己固有认知的事物时,多半就会很乐意见证它们的出现和成长、发展——因为这证明了我们的观念和由这些观念主导的主观世界是正确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样一来,当其他人的表现和自己相似时,我们就会因为得到了认同而对这种相似性产生好感,进而缩短与对方的心理距离。  

只需把握对方的特点,把我们也认同的那部分找出来,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心理名片”(即人设),就可以有效地拉近与对方的关系。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就是这样运用名片效应结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的。  

确定自己能顺利保研后,在给自己最欣赏的导师发电子邮件介绍自己前,她先去搜索了一番导师的资料,发现他在科研之外非常喜欢各种球类运动,经常和手下的研究生们一起活动放松。于是,她在邮件中不仅写明了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刻苦钻研的决心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索,也附带提到了自己初高中都曾经是校排球队的成员,在本科期间也没有放下这种特长。  

随着一封封邮件往来,她的导师就和她提前熟悉起来,导师在确定她能顺利就读本专业的第一时间就把她吸收进了自己的课题组。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从他人处接触到一种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陌生想法或做法,它们多半会打破我们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我身边还有不符合我想法的事情,我不是绝对正确的”。然后,本能的“排异反应”就会让我们心生警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我不对?为什么你不一样?”——这些念头也许不会停留很久,但至少会激起我们的一些负面感受,让我们本能地选择拒绝与别人合作。  

现在的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壳牌集团,是由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与英国壳牌公司于1907年合并而成的。  

1903年,英国壳牌公司经营不善之时,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与美国商业大亨洛克菲勒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均找上门来试图趁机收购。不过,商场上无往不利的洛克菲勒这一次却扑了个空,原因就在于他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洛克菲勒简单、直接、粗暴地找了中间代理商上门向壳牌公司宣称有收购意向,这种态度一下子激起了对方的反感,双方当然也就不欢而散了。  

后来,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总裁德特丁和壳牌公司总裁共同成立了另一家亚细亚石油公司,在亲自找上门来后也没有立即提出完全收购股份,而是从合伙人和同行的角度出发,以温和的言辞先获得壳牌公司总裁的心理认同,再提出要购买部分股份。  

最终,这种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并为对方做长远考虑的谈判思路让两家公司强强联手,公司不断做大做强,进而成为傲视全球的石油行业巨头。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各自的好恶,有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根据对方的特点和需要,找到自己身上能够提供共同话语的部分,将之特别表现出来形成“心理名片”,并精准投递给对方,才能强化双方的相互认同感。  

显然,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创造融洽的沟通环境,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对方的好感度,从而让双方的关系变得更紧密,还能让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更出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链接:http://neikuw.com/?id=546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墨菲定律:越怕出问题,问题就越可能发生

我们在排队的时候,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旁边的队伍越排越短,自己在的队伍却总是纹丝不动。可是,当我们换到另一队的时候,原来速度快的队伍就变慢了,原先排的那个队伍却开始迅速变短。  还...

帕金森定律:庸人占据高位时,组织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帕金森定律”来源于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教授的一项长期调查研究。他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说明了这样一种现象:  一个人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忙碌碌的人20...

框架效应:表达方式不同,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有一位癌症患者到医院咨询手术相关事宜,主治医生告诉他“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10%”,这位患者十分害怕,也不敢做手术了。后来,他又到另一家医院去咨询,医生告诉他“手术之后一个月内的存活概率高达90%...

安慰剂效应:信任和安心,和真正的治疗一样重要

有一段时间,一个健康类科普话题——“红糖水并不能缓解痛经,它只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喝温热的白开水同样有效”——在网络上引起了轰轰烈烈的讨论。很多人表示对这一说法感到十分吃惊,也有许多女性表示喝红糖水确...

路西法效应:极端环境之下,好人也会变成恶魔

1971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津巴多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12个人扮演警察,另外12个扮演囚犯。实验时每...

刺猬法则:人人都需要一个适当的心理空间

有一个生物学家,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中的生活习性,特地做了一个实验。他将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在冷风的吹袭下,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提高体温,它们试图紧紧靠在一起互相取暖。但是,刺猬们靠...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